近年来,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给众多行业带来冲击,中国橡胶工业涉及出口较多,承压尤甚。深入剖析贸易摩擦对中国橡胶工业的影响,并探寻有效的应对策略,对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。
一、行业现状:规模增长与结构性矛盾并存
1、整体运行增长放缓,盈利波动较大
据中国橡胶工业协会对11个分会(委员会)395家重点会员企业的统计数据显示,2024年行业整体发展态势相对2023年表现良好,工业总产值、销售收入和出口交货值均实现增长。然而,进入2025年一季度,行业增长动能有所减弱,各项经济指标增速均出现不同程度放缓。从市场表现来看,出口增长速度明显收窄,折射出行业在国际市场拓展中遭遇瓶颈。盈利能力方面,行业波动加剧,从盈利增长转为利润下滑,亏损企业亏损额也呈现出扩大趋势。与此同时,产成品库存积压问题持续加重,严重影响企业资金周转效率,给生产经营带来巨大压力,进一步凸显出行业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。2025年一季度中国橡胶工业主要经济指标情况见表1。
表1 2025年一季度中国橡胶工业主要经济指标情况
国家统计局数据进一步呈现了全国橡胶制品行业经营状况。2024年,橡胶制品业企业数量达4482家,亏损企业占19%,亏损企业亏损额增长12.5%。在细分行业中,轮胎制造企业386家,亏损企业占22%,亏损企业亏损额增长55.4%。轮胎制造企业全年利润为311.68亿元,占橡胶制品业利润总额的56%,但相比2023年减少了2个百分点。从出口交货值来看,2024年橡胶制品业出口交货值为1988.31亿元,其中轮胎制造出口交货值1340.81亿元,占橡胶制品业出口交货值的67.4%,与上年持平。这充分表明轮胎制造在橡胶工业中占据核心地位,是行业利润的关键来源,但当前面临的亏损问题较为严重,对行业整体发展产生较大影响。
2、细分领域分化较为明显
橡胶工业细分领域众多,各领域发展态势呈现出明显差异。
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2024年,橡胶板、管、带制造企业819家,利润增长3.4%,出口交货值增长8.4%,发展相对稳定。橡胶零件制造企业959家,利润总额增长20.8%,出口交货值增长9.8%。两个指标虽均有增长,但企业平均利润较低。再生橡胶制造企业149家,利润总额2.88亿元,出口交货值1.09亿元,行业整体规模较小。日用及医用橡胶制品制造行业拥有348家企业,2023年行业陷入严重亏损,利润基数处于历史低位,进入2024年,行业积极应对挑战,通过推进产品结构调整、加大创新制造投入等一系列举措,逐步恢复发展活力,全年利润与出口交货值均增长。运动场地用塑胶制造企业95家,利润总额下降31.7%,出口交货值下降0.7% ,面临发展困境,利润下滑明显。橡胶鞋制造企业495家,利润下降10.9%,出口交货值增长4.3%,出口虽有增长,但利润减少。其他橡胶制品制造企业1231家,利润总额略有增长。橡胶加工专用设备制造企业186家,出口交货值增长27.3% ,受海外橡胶工厂投资建设影响,在出口方面表现良好。
二、对美出口:市场地位与产品结构解析
1、美国市场份额面临挑战
从全球贸易格局看,美国长期以来都是中国橡胶工业重要的出口市场,尽管中美贸易摩擦不断,但美国市场在我国橡胶制品出口中仍占据一定份额。2024年,我国海关编码第40章橡胶及其制品项下总出口额约为360亿美元,其中对美国出口约29亿美元,占橡胶及其制品总出口额的8%左右,美国位居所有出口目的国首位。2024年我国海关编码第40章橡胶及其制品项下出口国家情况见表2。
表2 2024年我国海关编码第40章橡胶及其制品项下出口国家情况
数据来源:中国海关总署
2、轮胎主导与多元品类结构
中国对美国出口的橡胶制品品类丰富。在对美国出口的橡胶制品中,4011项下轮胎出口金额为8.25亿美元,占对美国出口橡胶制品总额的28.5%。
除轮胎外,硫化海绵橡胶制品、手套、胶管、胶带等也是重要的出口产品。其中,4016项下硫化海绵橡胶制品出口金额7.96亿美元,4015项下手套出口金额6.62亿美元,4009项下胶管出口金额2.90亿美元,4010项下胶带出口金额1.456亿美元。
三、美国轮胎市场:需求格局与来源国变迁
1、消费缺口与进口依赖
据美国轮胎制造商协会数据,2024年美国轮胎需求量总计约3.39亿条,其中替换胎需求为2.22亿条左右,原配胎需求为1.17亿条左右。美国国内轮胎产量无法满足全部需求,每年需进口大量轮胎,进口量大约在2亿条左右。庞大的进口需求使美国成为全球轮胎市场的重要消费地,吸引着众多国家的轮胎企业参与竞争。过去,中国轮胎凭借性价比优势在美国市场占据一定份额,但近年来美国针对中国轮胎产品施加各种关税措施,改变了这一市场格局。贸易摩擦升级导致中国轮胎出口美国面临高关税,出口难度加大,市场份额受到挤压。
2、东南亚国家崛起,中国份额收缩
据UN Comtrade数据,2024年,美国进口自泰国、墨西哥、越南、印度尼西亚的轿车轮胎,占轿车胎总进口量的比例分别为25.1%、13.6%、9.2%、7.9%;美国进口自泰国、越南、加拿大、柬埔寨的卡客车轮胎,占卡客车轮胎总进口量的比例分别为27%、15%、9%、8%。相比之下,进口自中国的轿车胎和卡客车胎,仅占比1%和3%。
自2009年美国对我国轮胎启动“轮胎特保案”以来,历经乘用车胎、商用车胎、非公路轮胎等反复的“双反”调查,中国输美轮胎占比呈断崖式下滑。以近几年为例,我国4011项下轮胎出口美国金额从2018年的22.71亿美元,滑落到2024年的8.25亿美元,除2021年、2022年由于新冠疫情原因有所缓解外,基本延续了逐年下降的态势。
这些数据表明,在中美贸易摩擦升级的背景下,美国轮胎进口来源国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。其他国家抓住中国轮胎出口受限的机会,加大对美国市场的开拓力度,扩大了在美国轮胎市场的份额,中国轮胎在美国市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。
四、贸易冲突冲击:成本、市场与格局的演变
1、关税激增,挤压利润空间
关税的增加使中国橡胶企业出口成本大幅上升。美国进口商需要支付更多的关税费用,这直接导致产品价格上升,市场竞争力下降。为了维持市场份额,部分企业不得不压缩利润空间,盈利能力受到严重影响。
2025年一季度,因美国政府的关税政策存在高度不确定性,许多企业基于对未来成本增加的担忧,纷纷选择提前囤货。这使得一季度橡胶行业出口量出现攀升,一定程度上维持了表面的业务量增长。然而,即便出口量有所上升,企业利润却依然大幅下滑。进入4月份,特朗普政府宣布对中国实行所谓“对等关税”政策,这一举措对橡胶行业产生了极大影响。该政策的影响将在二季度更加明显地体现出来。
2、出口冲击与多元化转型
美国对中国橡胶产品多次加征关税,大幅提高了中国橡胶产品在美国市场的价格,严重削弱了企业竞争力,导致部分订单流失。以轮胎出口为例,2024年全钢、半钢、OTR三大类轮胎以及其他未列明轮胎对美国出口总金额约56.5亿元人民币(1美元≈7.3元人民币),占美国进口轮胎总额的4.2%。而在2014年以前,中国轿车轮胎出口总量的50%输出到了欧盟和美国,其中美国市场占29%。
为了应对危机,中国橡胶行业积极行动,通过开拓其他海外市场实现了出口市场的多元化。叠加新冠疫情影响,在全球阶段性停工、市场供应不足的情况下,中国产能优势发挥了一定作用。近几年中国橡胶行业出口基本保持上升态势,2022年、2023年、2024年,中国橡胶轮胎出口总量分别为765万吨、886万吨、932万吨,出口货值也在增加,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贸易冲突带来的冲击。同时,中国橡胶工业更加注重全球市场布局,部分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,积极寻求应对策略,如加大在海外建厂的力度。双钱轮胎、中策橡胶、玲珑轮胎等众多企业在泰国、印尼、塞尔维亚、越南、柬埔寨等国家建立了海外基地。通过海外建厂,企业可以利用当地的资源和劳动力优势,降低生产成本,保持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。
3、技术升级与价格竞争并存
贸易摩擦促使中国橡胶工业企业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和产品质量提升。为了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,企业加大研发投入,开发高性能、绿色环保的橡胶产品,推动行业向高端化发展。一些企业研发出高品质轮胎产品,既符合环保要求,又能提高车辆燃油效率,受到市场欢迎。
然而,贸易摩擦也显著加大了行业内的竞争压力,部分企业为了争夺市场份额,出现了低价竞争的现象,甚至出现“零利润”内卷行为。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企业自身利益,也扰乱了市场秩序,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。
4、政策博弈下的长期风险
5月12日,中美关税磋商后,双方对关税政策进行了调整。美方承诺取消部分对中国商品加征的关税,修改部分“对等关税”,中方也作出对等调整,并暂停或取消对美国的非关税反制措施。这一举措为中美橡胶产品贸易带来了积极变化,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贸易紧张局势,有利于正常贸易往来的恢复。然而,目前还未对轮胎关税深度解绑,中国轮胎企业仍面临89%~251%不等的关税。
不仅如此,5月21日,欧盟委员会发布公告,正式对进口自中国的乘用车及轻卡充气橡胶轮胎启动反倾销调查,中国轮胎出口更加困难。加上未来美国关税政策仍存在不确定性,企业难以制定长期稳定的发展战略,这对行业的持续发展带来很大挑战。
1、企业核心能力构建
第一,企业要保持战略定力,避免盲目行动。面对困难不能急功近利、慌不择路,如海外建厂并非一蹴而就,需冷静思考。第二,企业要拒绝低价竞争,提升核心竞争力。低价竞争不可持续,要挖掘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,明确未来发展方向。第三,企业要关注智能时代趋势,聚焦核心竞争要素。智能AI在轮胎生产检测中的应用显著提高效率,如智能AI检测模型,可大幅降低检测成本,且检测效率随学习不断提升。智能轮胎与无人驾驶结合,功能从简单的测胎压、行驶路线拓展到测算轮胎与地面摩擦力,为司机提供驾驶参考。企业应紧跟智能时代步伐,将数字资本、人才、核心产品、企业文化等作为综合竞争要素。
同时,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,开发具有差异化的产品。针对不同市场需求,开发适用于特殊路况的轮胎,如针对雪地、湿地等特殊环境的轮胎;研发高性能的橡胶制品,提高产品的附加值。通过差异化竞争,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,减少对价格竞争的依赖。持续推动技术创新,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技术设备,提高生产效率,降低生产成本。加强与高校、科研机构的合作,建立产学研联合创新机制,加速科技成果转化,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。
另外,企业要密切关注贸易摩擦走向和关税政策变化,根据市场形势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和市场布局,合理规划投资计划,降低市场风险。
2、建立行业自律机制,加强标准引领
行业协会应充分发挥协调作用,加强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与交流,避免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。建立行业自律机制,制定行业规范和标准,引导企业有序竞争,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。推动行业标准的制定和完善,提高行业整体标准水平。通过标准引领,促使企业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,推动行业向规范化、标准化方向发展,增强行业在国际市场的话语权。
此外,协会还应积极组织企业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,加强与国际同行的沟通,及时了解国际市场动态和行业发展趋势,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市场信息和发展机会。
3、政府激励与贸易壁垒突破
政府应加强对橡胶工业的政策引导,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,对科技创新型企业给予税收优惠、财政补贴等支持。引导企业优化产业布局,推动产业升级,提高行业整体竞争力。合理配置资源,加强对橡胶工业原材料供应的保障,确保原材料市场的稳定。加大对橡胶工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,提高行业的生产配套能力,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。
同时,还应通过外交途径,加强与其他国家的贸易谈判和合作,为中国橡胶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创造有利的贸易条件,降低贸易壁垒,促进贸易自由化。
六、展望:在挑战中孕育“双循环”发展新机遇
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,中美贸易冲突给中国橡胶工业带来了复杂而深远的影响。然而,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当下,中国橡胶工业的发展也蕴含着诸多潜力,这些潜力与国内汽车市场以及全球轮胎市场的发展态势紧密相连。
我国汽车保有量已位居全球之首,但2023年千人拥有量仅238辆,在世界排名第71名,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。这一现状虽然反映出我国汽车普及程度仍有待提高,但从另一个角度看,也意味着国内汽车相关产业,尤其是橡胶轮胎市场,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。当前,尽管国内消费需求受到一定影响,不过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、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汽车消费市场的逐步回暖,未来国内对汽车轮胎的需求有望大幅增长。这为中国橡胶工业提供了广阔的内需市场空间,企业可以加大在国内市场的布局,针对国内消费者需求,开发适配不同车型、不同路况的轮胎产品,减少对国际市场的过度依赖,以此来缓解贸易摩擦带来的外部压力。
另外,从全球轮胎市场来看,2024年全球轮胎需求量约为25.9亿条,价值约为2800亿美元,按照年均3.2%的增幅预计,到2028年轮胎需求量将达到29.4亿条,全球轮胎价值将升至3370亿美元。这表明全球轮胎市场处于持续增长的态势,市场规模不断扩大。中国橡胶工业作为全球轮胎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,在这样的大环境下,有着广阔的国际市场拓展空间。企业应抓住全球轮胎市场增长的机遇,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,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。通过加强海外市场调研,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市场需求特点和消费习惯,制定差异化的市场营销策略,提高在国际市场的份额,巩固和拓展全球市场地位。
面对中美贸易冲突及关税磋商带来的复杂局面,中国橡胶工业要坚定信心,坚持科技创新,推动产业升级,加强行业自律,积极应对贸易摩擦,打造国内外“双循环”产业格局。相信在企业、行业协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下,中国橡胶工业定能在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中实现新的突破。